展览首页 人员简介 最新动态 参展作品 媒体介绍 画展盛况 评论文章 艺术思想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翰墨春晓——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精品全国巡回展”
展览时间:
2011 10-30 --2012 01-05
展览地点:
第一站 江苏省常州市世贸中心
参展人:
238位书画家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中国美术家官方网站 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西部画院
承办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品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环太湖文化艺术城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场营销协会 北京市广闻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开幕酒会:
2011年10月30日上午10时28分
参展作品
    霍春阳花鸟画作品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介绍:

        百科名片
            霍春阳1946年4月14日出生于河北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天津青年美协顾问,《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家,新华社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央电视台书画院特聘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本介绍
        人物详述
          霍春阳,1946年生于河北省清苑县。1969年毕业于津美术学院,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馆馆长,天津青年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师,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家,新华社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央电视台书画院特聘画家。     
        霍春阳先生70年代中期崭露头角,擅长写意花鸟画。80年代以后进入创作丰收期,并确立了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并获奖。   近年来创作的大量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及国外博物馆收藏,多次出国进行艺术交流,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之一   霍春阳倾心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及对自然之美的悉心体味,潜心追求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以“净化人的心灵”为创作宗旨,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自1976年以巨幅作品《山花烂漫》名闻四方后,霍春阳一直执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潜心花鸟画,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写意花鸟大家之一。   霍春阳追求画的意境,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意境。绘画中的用笔能传达情性,线条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更能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他的画中能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主要得益于自己继承传统和文化上的积淀。在霍春阳看来,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   对于霍春阳的成功探索,美术界一直评价颇高。当代著名的写意人物画家赵星说:“最简单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绘画中,都以境界的营造融入了画家已有的思想和情怀,这样的‘因心造境’,显示了画家厚重豁达的性格内涵和人格修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吴山明说,霍春阳深厚的传统根基,才使他能够由传统而出新,形成有时代特征的个人画风。美术评论家薛永年更是赞叹霍春阳“是在物欲膨胀、生态危机的异化威胁中重建着充满自信的精神家园。”   “霍春阳个人画展”举办期间,他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了题为《中国画笔墨的文化背景》学术讲座。霍春阳说:“举办讲座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子们能关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的研究生必须熟读《论语》。学生中有人问我,我在中国画史上最崇尚的画家是谁?我说,从当时在美院上学,到现在耳顺之年,不同时期崇尚的画家不一样,最后还是落脚在宋元上,因为它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  
        神。中国画的文脉不是来自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它来自国学,来自孔子、孟子、庄子……中国画的根是传统民族文化。”   在《双清图》题跋中霍春阳写道:“兴来磨就三长墨,写得芭蕉和梅花。骨格纵然清瘦甚,品高终不染尘埃。”人们都说画如其人,也许,这正是霍春阳画风和人格的最好写照。
        传统艺术研究会
          研究会职能为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会做好一切宣传工作。    研究会成为霍春阳导师引领学生研习传统艺术的重要平台及教育基地。    组织、邀请业内专家举办讲座和艺术沙龙。    以传统艺术为主线,设定研究课题。    积极筹划协助参与霍春阳导师的一系列学术活动。    每季度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 满足霍春阳导师的历届学员在京继续深造与发展的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为研究会成员提供宣传与市场化运作。    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霍春阳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会画展,,并出版画册。    每年组织至少一次外出采风。    筹备整理霍春阳先生谈艺录。    筹集资金助印国学入门教材。    整理、编辑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会教科书。   
        人物简介   
        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78年曾调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作画。1985年随“当代中国画展”美术家代表团赴香港交流、访问。 1987年参加北京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的中外比较文化学习班。自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之一。出版有《新文人画家作  
        品选集·霍春阳专集》、《霍春阳的花鸟画》、《名校名师·霍春阳写意花鸟》等多部著作及作品集。
        艺术年表
        1946年 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1965年 考入天津美术学院。   1969年 毕业并留校任教。   1976年 与孙其峰先生合作中国画《山花烂漫》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8年 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作画。   1979年 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作画。   1982年 参加在法国巴黎艺术沙龙举办的中国画展。   1983年 在河北省保定、秦皇岛,山东省青岛先后举办个人画展。   1984年 作品《林间》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与孙其峰先生在沈阳举办二人联展。   1985年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天津书法家协会,参加由文化部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以叶浅予先生为首的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香港举办当代中国画展,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1986年 任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赴美国达拉斯参加得克萨斯建州二百周年庆典,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参加首届全国花鸟展。   1987年 参加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进修班,联合举办南北方九人画展。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晋升副教授。   1988年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参加新文人画展。   1989年 赴日本福冈,美国夏威夷进行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书院进修毕业。   1990年 参加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五周年展览。在北京为天安门城楼作画《松梅香远》。为天津机场作画。   1991年 参加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花鸟画邀请展。参加建党七十周年天津展。参加中国对外展览公司展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霍春阳、赵松涛、孙克纲、杜滋龄四人联展。参加全国第七届花鸟画展。   1992年 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并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待遇。担任天津市文联“文艺新星”评委会委员。创作《秀色秋来重》参加首届中国画艺委会举办的中国画展。   1993年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研修班进修艺术理论。创作《浩然天地秋》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4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研修班毕业。   1995年 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1996年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_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新文人画家作品精选集.霍春阳专集》。   1997年 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百杰”。   1998年 为人民人会堂小礼堂接待厅作画《清风高节》。   1999年 在天津举办“霍春阳画展”。在烟台市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影视传播中心、北京诺基亚经济文化发展公司联合出版发行《中国画名家技法》系列光盘。由中央美术学院出版名家、名教授经典教学系列片《写意花鸟技法与创作》,光盘由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天津电视台拍摄播出大型系列书画专题片《书画英华·霍春阳的艺术境界》。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霍春阳画集》。
        2001年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跨世纪杰出中国画作品集·霍春阳画集》。由中央电视台教育台拍摄《霍春阳花鸟画》专题片。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名校名教授中国画赏析·霍春阳专辑》。
        2002年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名家精品集·霍春阳专辑》。   12月,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50家提名展暨作品集。
        2003年
          入选中国画家提名展《作品文献集·花鸟卷》。入选民族出版社出版《东方之韵》2003年中国画成就展精品集。   2月,入选全国政协举办的天津十位画家进京展及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天津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画集》。   3月,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国画技法丛书”《梅》、《兰》、《竹》、《菊》个人专辑。   5月,由中国画道杂志社出版《感应生命的经纬·霍春阳花鸟画作品》。   8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时代名家一一静虚通大道·霍春阳专刊》。  霍春阳与姬俊尧切磋画艺
        9月,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花鸟画坛名家作品集》。   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第一辑刊载“艺通于道、万象在旁”,霍春阳教授访谈录。入选长城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研修班创办10周年优秀作品邀请展作品集》。
        2004年
          当选天津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入选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艺术年鉴》。由天津美院组织到日本及韩国启明大学等地访问。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霍春阳著《荣宝斋国画技法丛书写意画范·牡丹》。   1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研习范本《梅、兰、竹、菊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中国当代国画艺术丛刊刊载——中国的艺术精神霍春阳。就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   5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器丛书》霍春阳绘画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霍春阳写意花鸟》。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艺术家·霍春阳作品》。   6月,人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水墨心象——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   9月,由山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霍春阳编著《河北老年大学统编教材——写意花鸟画基础。   11月,获“黄宾虹奖”并人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集》。
        2005年
          出版中国邮政明信片《当代书画名家霍春阳专辑》。《国画家》增刊《贤林问道——霍春阳》。 《翰墨名家》刊载二十一世纪最具实力艺术家系列专访——霍春阳集。 由天津电视台拍摄并播出《文苑点击》——霍春阳评说张其翼与梁崎的艺术成就。 由天津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中国画教学系列片》16部。 由山东电视台拍摄并播出霍春阳专题片——《道心禅意》。 入选由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联合摄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五规划》重点选题——当代中国书画家精品图库。 人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笔墨在当代——2005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1月,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名家小品集》第三集。   2月,《中国典藏》杂志社出版《艺海精英霍春阳》。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到印度采风。   3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第六集大家、艺术、人生——霍春阳专辑。   4月,《中国书道》杂志社出版《水墨平台》——霍春阳专辑。   5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藏画——中国当代花鸟画经典名家专辑·霍春阳卷》。《书与画》刊载“写意花鸟画家霍春阳”。   6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名画典藏》霍春阳专辑。获中国《美术》编辑部颁发的中国画终身成就奖。   7月,《水墨前沿》刊载。“淡远冲和、妙造天籁”——当代画坛中坚霍春阳。   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霍春阳专辑》。《美术报》画家周刊刊载“独步画坛”——霍春阳绘画思想述略。   9月,由中国画廊联盟出版《巨匠之门》——霍春阳研究。作为世界华人著名美术家代表参加“环球和平之旅走近联合国”六十周年庆典活动。   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四条屏画选》。由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拍摄并播出霍春阳专题。   11月,《世界华人精英》刊载霍春阳撰文《感应生命的经纬》及画作。   12月,入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画史——名家经典作品集》花鸟卷。《中国艺术市场》第六期“前沿人物”介绍霍春阳专题。《收藏》杂志刊载——经典名家霍春阳及其画作。就任美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2006年
          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二十三家霍春阳专集》。由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书画人物霍春阳》。由中华博览杂志社出版《艺术人生霍春阳》。   1月8日——24日,由天津美院组织到日本访问。   2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中国画家出访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霍春阳的花鸟画”。   4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霍春阳画集》并在津举办赠书仪式。   2008年7月,《当代美苑》杂志刊载,当代逸品——霍春阳的花鸟艺术及画作。
        艺术风格
        不求繁芜
          在当代花鸟画领域,天津美院国画系主任霍春阳以其简淡冲和、虚静空灵的画风赢得普遍赞誉。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这些题材并不新,而且历代都不乏精品,在此基础上画出时代特征与画家自己的个性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霍春阳在他3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固守“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为画界所赏。他的作品不求繁芜,不重尺幅,寥寥数笔,一杆劲竹、几株兰草便跃然纸上,给人一派幽远沉静、古雅端庄之美。美术评论家梅墨生在评价他的画时说:“相对于如今那些满纸莫名其妙的满塞的‘黑画’,张扬的纵横涂抹的‘大’作,我品尝到了一种平淡幽远的意境寄托。” 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的霍春阳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便崭露头角,为画界所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并确立了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此次入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天津作品展”,霍春阳精心创作了十几幅作品。京津两地的评论家观后普遍反映,画家在固守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不断开掘自身的艺术深度,已经在原有画风的基础上,更加成熟了。
        简淡冲和
          霍春阳作品所形成的简淡冲和、虚静空灵之美,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之美的悉心体味。他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的传统哲学思想也非常丰富,这些都是当代画家汲取不尽的营养。作画不单是为了再现自然的原生态,而是要从道德、哲学的高度去关照自然,要带给观者更深层次的艺术启迪。“艺术是净化人心灵的东西”,画家除了要在技法上不断提高外,还要注重自身艺术品格的修养,潜心充实自己的思想,不被外物所左右,使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这样才能画出更高的境界。   霍春阳所追求的,正是中国画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所在。他在不断的玩味、揣摩中终于用自己的作品对这种思想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前人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霍春阳说。   面对传统,霍春阳虔诚地吸纳。面对自然,霍春阳又能以当代人的感受去悉心体味,这是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又富当代意味的重要原因。他吸纳传统,最终表达的还是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每个画家对待自然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和前人相比,我的情感自然具有当代性。”和别人相比,他似乎不够关心那些宏大的、刺激的场景,他关心的是自然细微之处的美,向隅的梅花、池塘一角的残荷,这些清幽的景色让他冲动,让他的作品具有了自己的情味。
        艺术追求
          考察霍春阳先生的绘画艺术,我们不得不先从传统文人画的发展及其特征入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霍春阳先生曾被列入新文人画代表画家的行列,但并没有得到画家本人的认可。因为,在当时的新文人画的思潮中,其艺术主张存在着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可以说,新文人画的论点是难以成立的。霍先生曾说:“文人画哪还有新旧之分?如果视旧为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那我们至今还学什么元四家、四王、四僧呢?!”他主张只有老老实实地画传统,才能从学古人中著己之地。纵观霍春阳先生的作品,早期用笔以书趣风神胜,中期似以飘逸恣肆胜,而现在则已愈发趋向理法和意境,虽大有随心所欲不逾矩之意,但始终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承。其间流露的并不是老的旧的东西,相反,一股时代气息夹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这些无不显现着画家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哲学、笔墨和情感内涵的深深了悟。
        彼此不觉之谓神
          “文人画”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宋以后几乎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在其后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他的哲学内涵,也因为承认了“道”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承认了“心”的物质因素和其可调节性,承认了“性”与“天”的统一性以及在文化上体现的完美性而日趋丰富。明董其昌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大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说明绘画一旦掌握了天地大理,便掌握了创作的自由!于是“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成为了绘画创作的重要方法论;清代的石涛也将“一画”作为“万象”的最根本的法则,主倡对万事万物“深入其理,曲尽其态”,以求达到“画可从心”的自由创作境界。所以从哲学的角度,中国文人画的最根本的内涵是以庄子的“自由”思想和由此而展开的审美关系。   霍春阳先生对此三昧独有体悟,他说:“中国画讲究通过物态形象、笔墨境界表达主体对形而上的宇宙之道、人生之道的认知和体验。”他认为,自由的创作源于“心”中要有一个“境界”,即一个人的精神所达到的万物归以的“无我”之境。这种境界是永恒的,是老子的“得道”,是庄子的“心斋”、“坐忘”。观霍春阳先生的作品,于许多微妙处洋溢着他的“心斋”,这种空虚的心境,穿行在他的笔下苦心经营的百卉灵禽间。正所谓“虚室生白”,“唯道集虚”,只有“虚”,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而听之以气”。霍先生的“听之以气”,即以气运化画面的构图,以及枝叶的穿插向背,从而获得老庄的自由境界。所以他的画尚简以求不俗,“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渣,独存孤迥。”孤迥为何?又是“心斋”也。他以“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心态应对目中之物,心中之物。他的“观”很特别:“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观”的一切准则都是为了通过最自然的方式达到最必然结果,“无我”之境,或称为“神”。对于“神”,古往今来皆用于品评,而霍老师却用于经营。他说:“彼此不觉之谓神。”“觉”,大概可以解释为察觉、觉悟,是用心感悟的意思。但是,用心感悟之心是变化无穷的,对画面对象要做到“彼此不觉”,这是一种何等的秩序啊,这可能就是霍春阳先生追求的“道”吧。
        瘦劲方通神
          在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和代表作品都出自文人画家之手,而非纯粹的职业画家。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文人创造和掌握了文化,它使得绘画的高度能与文化发展的高度相并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媒体——书法。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承方式都离不开文字,汉文字和文化含量几乎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更使得汉文字成为具有无限抽象又具有无限内涵的形式载体。文人掌握了汉字,便使得汉字与文化、汉字与书法、书法与线、线与用笔、用笔与绘画形成了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于是乎,绘画艺术在世界上文人的手中变成了不可逾越的创作高峰。线,也就成为文人画家宣泄情感,塑造形象,舞文弄墨的主旋律。   霍先生的绘画相当程度地承继了“线语言”的造型原则和表达方式,紧紧抓住“笔墨”这一语言体系,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到笔墨的内部,用笔墨传达画家本人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霍春阳先生在总结用笔时说:“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关乎画家的表达能力,也能传达情性。线条中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更能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所以他在用笔的变化时,更着重于画面上的物象与线的关系。他画兰花,常常与石头合在一起,用石头磊落、苍劲、灵透的特征衬托出兰花的纤弱、舒展和摇曳,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兰花的性格;他画兰花,方圆左右,纵横上下,虽寥寥几笔,但阴阳刚柔俱应,尤其在兰叶的穿插上,用笔若断若连,意到笔不到,似缓似急,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于线条的轻重变化中,传达着他的思想和学养。   在霍春阳先生的笔墨语言中,笔和墨是交相响应的。他似不赞成“大泼彩”和“大泼墨”,认为笔墨是不应该分家的。霍先生之用笔,于素尺方寸间蕴达着力度,这样墨不离笔,看得出是为画者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功力所控制的,正所谓“瘦劲方通神”,有力度方可笔下出神而达韵。   而于用“墨”,霍春阳先生说,墨法就是水法。要凭感觉,靠经验。他提出了用墨要有体积和厚度的概念。他在用墨的时候,不是常人用的平涂和拉的方法,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揉墨法”。他所说的“墨要有体积和厚度的概念”,就是在“揉墨”中体现的。通过“揉”,在毛笔与宣纸层层叠加中,墨的层次和变化尽显其中。当年黄宾虹前辈总结的用墨七法,把积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得其作品墨华飞动,浑厚华滋,在厚厚的积墨里呈出了“亮墨”。霍春阳先生的揉墨画法也是自有心得,把用线叠加变为以墨反复与纸揉磨。他画的梅干,就是通过渴笔和渴墨,把行笔的力度和速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把用笔与用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墨代色,正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对墨的把握,使得霍春阳先生的作品单纯、简约,达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这样“意足不求颜色似”,亦是画者本色也。在霍先生的画中,我们找不到古人摒弃的那些浮、软,没有骨气、没有神韵的“浮笔涨黑”。每一点墨到纸上都似是游动的、透气的,干而不燥,湿而不浮,轻松但不轻飘,灵动而暗沉内力,笔轻意重,有光彩,有活力。
        无异言而生清净心
          “情感”是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之一。文人画作为载体,历来都承载了文人志士的自我心性和社会情感。他们常以笔代言,抒发胸怀,籍此作为言情达性的工具。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称《诗经》、《周易》、《离骚》以及自己的作品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同曾向苏轼表露:“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而苏轼画古木竹石,只为一抒“胸中盘郁”之气。八大山人自题其画曰“墨点无多泪点多”,想其笔端,涕泪濡纸,他的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可堪一斑。大多数文人这种“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心态其原因多发乎“情性”二字,这种情怀在文人画中经过近千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他们表达思想,诉说情怀的必由之路。于是更多的艺术家在对现实的无奈之余把精神转向了山林,转向了禅佛,转向了超然于世,出现了大批的山人和居士,他们把追求绝对的精神寄托变成了他们毕生的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偏离了现实。   但“情感”并非超验的概念,作为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评价性的反映,它在不同的画家身上体现的却也不同。在霍春阳先生的画中,我们很少看见那种愤世嫉俗的冷漠和天老地荒的萧条。他的情怀正如他的名字:“春阳”,一如春天里的朝阳般温暖平和。他的情,是“静”不是“愤”,是“境”而非“荒”。他说:“艺术首先要净化自己”、“去掉一切私心杂念和浮躁气”、“只有保持了纯正纯洁、质朴的心态,才会排除世俗的污染,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一直追求“无异言而生清净心”。只有不求异言,才能清净下来,才能进入一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境界。在历代文人的心目中,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其“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美好形象,赋予了画家取之不尽的灵感。霍先生笔下的荷花,虽多秋荷,但少有残败之象,正是“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他画莲蓬,题道:“莲籽得时依旧长,文禽无事等闲来。”一派悠哉游哉澹澹的景象跃然笔端。他在创作中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人格的修炼和锻造健康的心态成为他艺术实践的重要过程。记得霍先生在他的《双清图》题跋中写道:“兴来磨就三长墨,写得芭蕉和梅花。骨格纵然清瘦甚,品高终不染尘埃。”表现出了一个文人不入俗流、我之为我的品格。   在当代,似乎更多的画家仅仅是讲情感而已,却少有大情感者,这不仅是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表现,也是在把艺术创造与人生修养的结合上缺乏认识的表现。从霍春阳先生的“写意”中可以看出,在他的画面上融进了他对《周易》的理解,不仅有写,还有“经营”。众所周知,《周易》表现的是宇宙万物的秩序,是本质性的规律。霍先生将创作情感引入到万物的秩序中,就是将小我融进大我,又以大我体现自我,从情意“悟处”着手,去营造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领地。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内敛的情性落在创作上,就表现为主观融合客观,以情感再创意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最简单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绘画中,都以境界的营造融入了画家己有的思想和情怀,这样的“因心造境”,显示了画家厚重豁达的性格内涵和人格修养。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在“圆”的体系中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霍春阳先生的成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天分,勤奋,认识力、经验、环境等等,虽不可或缺,然更多的还是有赖于他对中国传统真正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他深悟所谓“珍珠虽小,鉴包六合;镜子再大,所照必偏”的道理,以为惟有圆,才能通,惟有通,才能天人合一,才能创作出自己达情顺性的作品,使自己的艺术有源有流。创作如此,做人亦如此,这也许就是霍春阳先生一生崇尚的艺术状态和生活准则吧。

      ※ 中国美术家网 ※ 书画展览
       

      Processed in 0.797(s)   24 queries